-
信用比信心更重要
发布日期:2015-10-15责任编辑:点击: 次
在《证券分析》第一版(1934年)中,作者列出了当时政府债券信用等级最高的五个国家,分别是:加拿大、法国、英国、瑞士和荷兰。令人非常感慨的是,80年过去了,这些国家毫无疑问仍然是世界上最讲商业信用的国家,仍然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。
而反观那些列入投机等级的国家,大多分布在东欧、南美和加勒比海地区。由于政治制度、经济水平、文化习俗等因素的影响,时至今日,这些国家仍然无法保持足够的国家信用,比如墨西哥、委内瑞拉、俄罗斯、缅甸等国家。中国政府和企业在同他们打交道时吃过不少亏。
契约精神是市场经济的灵魂,人无信不立,国无信不强。我们喊了市场经济几十年了,股市也成立20多年了,但契约精神就像弱不禁风的小树苗,始终长不大。我记得2008年,金融危机爆发后,很多政府要员到民营企业视察,要求企业不要裁员,要与政府共度时艰;发改委亲自出马约谈几家著名的食用油企业,要求其不许涨价;汶川地震发生后,王石先生因“捐款门事件”遭到“爱国者”们的围攻谩骂。
这几件事让我很纳闷。企业产品销路好,增人;企业效益不好,裁员。这是自然经济规律,有必要行政干预吗?每年的政府报告都庄严承诺尊重市场,可行政之手从来没有闲着,甚至一个官员一句话就可以搞死一家企业。
发改委约谈食用油生产企业的事也让人费解。如果这几家企业像“两桶油”一样垄断了全国的市场,从民生角度考虑限制其涨价合乎情理。但全国生产花生油、大豆油、玉米油、菜籽油的企业、作坊成千上万家,产品种类相当丰富,是市场竞争最充分的领域之一,在这样的领域搞限价,和计划经济有何区别?
最奇葩的就是王石先生遭到许多喷子们的谩骂。万科是上市企业,股东是企业的股份持有者,王石先生维护股东利益天经地义,如果动用企业的钱捐款,就要征求股东的意见,征得董事会同意,这是市场经济的铁律。捐不捐,捐多少,那是企业的事儿,如果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逼捐,就是对法制和契约精神的践踏和嘲弄。
这次救市有没有违约,有没有破坏规则,我看是有的。当然,在政治挂帅的国度,那都是次要的,保住江山才是最重要的。对于推崇丛林法则和潜规则的国家来说,违约的事情干得多了去了,还在乎这一次违约?有权就是任性,先把游戏规则改了再说,以后的事情再慢慢解释。但对于契约精神根深蒂固的海外投资者来说,负面影响将是深远的。比如巴菲特、罗杰斯多次在公开场合看好中国经济和股市,但巴老就是不投资,罗杰斯的具体投资清单我也没看到。如果一个政府言而无信,把企业当成唐僧肉,就是巴菲特也不敢来投资的。这些年土豪们移民的不少,连李长老也跑路了,政策说变就变,换你你不跑吗?
前朝温相在金融危机时说过一句名言:信心比黄金更宝贵。意思是中国人不差钱儿,差的是信心,这话在理。可是这些年,经济老起不来,股市好不容易勃起了一次接着又趴下了,再起来恐怕还要吃伟哥。这信心到底哪去了呢?怎么老不来呢?直到这次救市,看到监管部门一些匪夷所思的举措之后,我才突然醒悟:信心固然比黄金更宝贵,但信用比信心更重要。